宿迁市宿豫区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
宿迁市宿豫区农村集体财产智慧监管平台
全文检索   
夯实农业基础是固本安民之要
发布时间:2017-03-13     浏览次数:     来源:

2017年3月10日       来源:农民日报

 

    本报记者曹茸王澎崔丽毛晓雅

    土地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2016年10月,中央印发了《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对今后一段时期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今年两会上引起了代表委员的热议。

    “‘三权分置’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创新,在世界上没有先例,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解决了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问题,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全国政协委员牛盾的一席话,也是广大代表委员的心声。

    确权是基础:给承包农户吃上定心丸

    “承包地确权是首要任务,这个工作极端重要,权属不清晰,怎么进行‘三权分置’?全国已有大约60%的承包地实现了确权登记,剩下的是难点,越往后推进就越难。”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一语中的。

    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省营口市副市长高炜认为:“土地确权不得到解决,会直接影响土地流转效率,这是一环套一环的。作为承包者,土地确了权心里才踏实;作为经营者,明确土地承包人是谁,心里才有底了。”

    “土地确权难度大,很大原因是由于存在权属纠纷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乡邻纠纷,一个是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之间的纠纷。由于历史原因,村民之间的土地分割非常复杂,从初分到现在,发生了很大变化,婚丧嫁娶之后,又引发了很复杂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高波说道。

    “一个村庄有一个村庄的历史,个体情况更是复杂多变。既要尊重历史,也要照顾现实。”高炜建议,应由国土、农业等部门建立土地权属纠纷仲裁机构,要明确法律规定,同时提高确权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法律意识。

    流转是核心:平等保护承包者和经营者权益

    承包地流转与否是“两权分离”和“三权分置”的根本区别。

    全国政协常委陈锡文认为,“三权分置”很重要的一个核心是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无论土地经营权如何流转,土地承包权都属于农户。土地流转绝不能搞行政命令、不下指标、不一刀切。

    “土地承包权是集体所有制成员——农民与生俱来的权利和收益保障,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收益,都带有保障的意味,相当于农民的‘土地社保’。”全国政协委员钱克明与陈锡文观点一致。

    那么,经营权可以怎么用?“三权分置”也作出了明确规定:经营主体有权使用流转土地自主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并获得相应收益,有权在流转合同到期后按照同等条件优先续租承包土地等。

    “三权分置”特别明确:经营者可以经承包农户同意,向农民集体备案后再流转给其他主体,或者依法依规设定抵押。许多代表委员认为,这一条很有含金量,金融支持与经营权挂钩,对搞活经营权意义重大。

    而种粮大户、合作社和农户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实现健康有序流转。“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有时会出现纠纷,一种是口头流转,没有文字合同;一种是由政府牵头进行整村连片流转,农民没有自主权。”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副会长徐淙祥建议,要完善出台具体的指导意见,明确土地流转方式、费用以及土地使用性质,比如土地经营权转让不能漫天要价,也不能强迫流转,应有价格规范,合理的承包价格有利于规模经营。

    共赢是目标:让承包者和经营者结成利益共同体

    “三权分置”的目的在于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满足承包农户和经营者的利益诉求。

    “承包者想获得更多流转租金,经营者要降低生产成本,两者看似利益冲突,但在某种程度上又是在一条船上,搞不好甚至会两败俱伤。”谈到近期一些种粮大户出现“毁约弃耕”现象时,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张晓山说道。他建议,要探索更好的办法让承包者与经营者形成利益共同体,比如土地入股分红、保底分红等,让双方利益一致。

    “正常的、符合经济规律和市场要求的土地流转,我相信不会出现大的波折。如果说出现了大波折,那一定背后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过去几年,在某些地区甚至出现了流转土地面积越大,政府补贴越多的情况。现在政府补不起了,也不符合市场规律,不合理的流转也就难以为继了。”陈锡文认为。

    全国政协委员朱保成提出,要密切关注基层在“三权分置”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不要照搬一个模式,引导地方因地制宜地选择规模经营方式。

    “为了减少风险,要让双方结成契约关系,自己达成共识。经营权权能到底有多大,取决于承包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合约议定。”张晓山说。

    本报评论员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三农工作。3月8日,总书记在四川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指出,重视农业,夯实农业这个基础,历来是固本安民之要。在全国两会这个重要场合,总书记对农业基础性地位再度重申,对三农工作重中之重地位再次强调,既是从历史维度深刻阐释了稳住农业这个“安天下、稳民生”产业的重要意义,更是从现实层面为新形势下推进三农工作夯实了定力、指明了方向。总书记的讲话,内涵丰富、意义重大,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全面贯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就做好三农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论断、新举措。从“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到“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忘记农民、不能淡漠农村”,到“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坚定不移加快农村发展、坚定不移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等,重农固本的思想一以贯之。这些重要论述着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深刻剖析三农工作的形势任务和发展规律,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的深刻洞察、科学判断和深厚情怀,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我们要深刻认识农业的重要战略性基础地位。农业兴,则天下安;农业衰,则社稷危。这是已被人类历史反复证明的重要发展规律。农业从来都不仅仅是生产问题,还是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当前,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的功能逐渐拓展,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无论是实现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里的基本要求,还是完成让全国农民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的中心任务,以及满足缓解生态压力的迫切需要,都离不开农业这个压舱石、稳定器。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我们就要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农业。当前,粮食连年丰收,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形势持续向好,越是这个时候,越要居安思危,越要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鼓足农业发展这股劲。未来我国粮食以及主要农产品的需求仍呈刚性增长态势,从中长期看仍处于紧平衡状态。尤其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农业发展的各种短板急需补齐、农业结构亟待优化。此外,大宗农产品价格下行给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带来的挑战,农业生态资源环境压力加大都对农业发展提出更多的要求。无论是“保供给”还是“保收入”、“保生态”,农业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只会更艰巨而不是变轻松,农业的地位和价值只会更重要而不是被弱化,支持农业发展的工作只能加强而不是被削弱。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我们要以总书记的讲话为指引,坚持重中之重战略不动摇,持续营造重视和加强三农工作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坚持不懈推动三农改革发展,不断开创现代农业发展的崭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