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市宿豫区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
宿迁市宿豫区农村集体财产智慧监管平台
全文检索   
多策并举培育有效农村金融需求主体
发布时间:2017-02-08     浏览次数:     来源:

                                                                                                                                                        2017年2月6日      来源:金融时报
 
 
  供求结构性失衡是我国农村金融面临的主要矛盾,面对弱势的“三农”,国家政策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供给层面,更多的是从增加和完善供给方面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但农村金融市场是由供求双方所构成,没有有效的农村金融需求主体,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也是难以取得成功的。基于此,本文主要就如何培育有效的农村金融需求主体——新型职业农民进行一些初步探讨。
   新型职业农民是有效的农村金融需求主体
   所谓新型职业农民就是指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新型职业农民将不再是身份,而是一种社会职业,应具备专业化、知识化、市场化和组织化等典型特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实践经验表明,新型职业农民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真正主体。
   2012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并在近年来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扶持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为主体的新型职业农民正在迅速崛起,并逐渐发展成为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
   相应地,新型职业农民也必将是今后我国农村金融需求的主体,不同于以消费性金融需求为主的普通兼业农户,新型职业农民具备“四有一符合”的有效金融需求主体的特点:“四有”指有借款意愿,有合理用途,有还款意愿,有还款能力;“一符合”指符合金融机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经营原则。
   因此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是培育现代农业的现实和未来,也是破解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困局的治本之策。
   多策并举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群体的形成从根本上源于一国或地区经济结构的变革和市场化力量的推动,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导致的农民的分化、演化和投资,但更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
   (一)通过“内培外引”,做好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和资格认定。不断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增强农民的技能和知识,从而提升农民的人力资本水平,这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舒尔茨对改造传统农业和促使农村发展所开出的行之有效的“药方”。2014年11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提出“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其中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是当前最主要的新型职业农民,要在对其进行认定的基础上,对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培训、什么样的扶持进行调研,进而制定具体的教育培训规划,可通过中期教育与短期教育相结合、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相结合,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在有关大专院校设置合作社专业,或在大专院校开设进修班、专修班,为合作社定向培养人才。鼓励和支持大学生领办、创办合作社。相关部门应结合当前农业生产力水平,分级别、分产业、分区域制定新型职业农民资格标准,以能力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比较效益、劳动生产率、示范带动作用等为要素,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指标体系。
   在此要特别强调对新型职业农民金融意识的培训,因为良好的金融意识能优化资金周转,提升致富能力,更能增强对资源和财富的利用和管理能力。我们可以通过逐步构建完善的农村信用体系,不断扩大农民的信用参与度,增加广大农民的金融实践机会,逐渐培养农民的金融意识,进而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和资源配置能力。
   (二)要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二者看似矛盾,实则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为新型城镇化并不是要消灭农村,而是城市更像城市,农村更像农村。“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新型城镇化可以使大量“候鸟”式农民工成为真正的城镇居民,实现农民数量的大幅减少;而随着农民数量的大幅减少,农民拥有的土地数量就会有较大幅度地增加,农民的生产组织方式和机械化水平也会发生深刻的改变,加之国家不断加大的强农支农惠农力度,城乡社会发展的差距将会大大缩小,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一言概括之,就是要实现农民的“转得出”与“留得下”,形成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三)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要不断增加和整合国家各类涉农资金,并以市场化方式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渠道来减少资金损耗、提高资金效率,要把资金重点投向农业科技、农田水利和农村流通市场体系建设以及农村的交通、通讯等领域,加快促进传统农业的现代化升级改造,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特别是要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迂回生产程度和农民的专业化水平。要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并以此为平台和载体,打造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迂回生产程度,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同时提升农村就业率和农民专业化水平,从而将尽可能多地产生于农村的利润留在农村,最终建立一个有利可图的农村经济,增强对金融资源的吸引力。
   (四)构建多元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由于土地对绝大多数农户而言承担着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功能,所以农户一直秉承“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基本传统,不敢轻易放弃土地。因此必须通过构建国家社会型社会保障或合作型社会保障来替代农户的非正规型社会保障,必须通过完善农村的医疗、养老、就业培训、子女教育等制度安排,提高农户抵御生活性风险的能力,增加对农村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促使正规社会保障延伸至农村,鼓励农民形成自发、合作的社会保障体系。当前应积极推动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在公平自愿的前提下探索和创新“土地换保障”方式,增加农民工加入社会保障的机会和资金支持。
   (五)构建一个由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性所组成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的“三元”农村金融体系。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和看待农村政策性金融的重要作用,构建以政策性银行为主体、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和政策性农业保险为两翼的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要以保障农村金融的有效供给、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重组和优化农村商业性金融体系,建立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市场主体多元化、经营形式多样化、市场体系齐全完备与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的农村商业性金融体系。从全要素合作的视角,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合作金融内生成长的良性互动发展,在培育和发展合作经济组织的同时重建合作金融体系,并以合作组织为平台和着力点,构建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合作金融网络,加快金融创新,既为农户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同时又沿着农业产业链为农户提供技术和购销等专业化配套服务,最终实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合作金融的有机结合。特别是要借力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打破制约农村金融发展的“门槛效应”和“长尾”市场规模不经济,实现不同类型金融机构之间的有效“联结”,提升农村居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性,提高农村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第一作者系人民银行沈阳分行副行长)